扶贫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扶贫资讯 > 正文

2016扶贫蓝皮书发布

发布日期:2016-12-27    作者:     来源:     点击:

中国日报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 陈梦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扶贫蓝皮书),于2016年12月27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了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会议期间还就2016年扶贫蓝皮书的主题—中国扶贫经验和“十三五”脱贫政策,举办了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扶贫办、中财办、中农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民委、农业部、民政部等中央部门领导、相关地方政府代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代表以及国际机构、社会组织代表参加了发布会暨研讨会。

扶贫蓝皮书2016,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的首本《中国扶贫开发报告》。由中国社科院、国务院扶贫办、相关部委、知名专家学者联合组成编委会,中国社科院李培林副院长和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共同担任编委会主任;报告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武汉大学等全国多个科研单位和高校以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部门。

扶贫蓝皮书2016,由总报告、11个专题报告和7个典型的扶贫开发案例组成,聚焦中国扶贫经验和中国“十三五”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政策。

1. 中国扶贫开发的基本历程

报告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的基本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中长期扶贫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将我国扶贫开发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报告从政策措施和成效两个方面分析和评价了不同时期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

2.中国扶贫的做法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是在既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由中国党和政府规划、领导、协调和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己参与和分享国家改革和发展收益能力、改善自身收入、福祉与能力的过程。中国扶贫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坚持通过发展减贫

贫困和摆脱贫困,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路径选择的起点和动力来源。改革和发展的路径选择,使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天然地带有扶贫的性质;而中国改革和发展能够持续地对减贫产生积极作用,则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理想追求有关,与中国在改革前建立起来的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有关,与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有关,与中国党和政府对扶贫的管控能力有关。

中国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选择适合基于中国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方式,适时调控宏观经济,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保证经济增长在较长时期内惠及贫困和低收入人群。

据可比资料统计,从1990年至2012年,中国国民收入保持了年均近13%的增长速度,同期中国以外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年均增速为6.35%,中国比其它发展中国家平均高出1倍多。在此期间,中国每增加1万美元(2011年购买力平价)平均可减少4.8个贫困人口,而其它发展中国家平均只能减少1.5人,中国单位国民收入增长减贫人数相当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3倍多。中国凭借在长时间内以比其它发展中国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高得多的减贫效率,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

虽然伴随着发展而来的收入不平等扩大备受诟病,但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是与农村贫困持续减缓并存的。从1980年至2012年32年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了6.58%,但底层20%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也实现了年均4.49%速度的增长。虽然农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增大了62%,但由于底层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贫困人口在这期间减少了近6亿人。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实现农村贫困这么大幅度的减小,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与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效率有关。

第二,坚持把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摆在扶贫开发的中心位置。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30年持续实行目标瞄准型开发扶贫方式的国家之一。1986年以来,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瞄准扶贫对象的开发式扶贫战略。目标瞄准型开发式扶贫是中国扶贫开发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扶贫的重要特点。

中国在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上,主要的做法包括:通过优惠政策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让利、改善贫困地区的物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3个方面。

第三,坚持精准扶贫,不断探索精准扶贫有效实现的制度和形式。

中国政府自1986年开始开发式扶贫以来,在政策层面一直提倡要将有限的扶贫资源有效地用来帮助真正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行精准扶贫。在30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中,中国政府和扶贫开发各参与主体,一直在不断探索改进精准扶贫有效性的方式和方法。但是,直到2013年底以后,约束精准扶贫实施的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约束得到根本性清除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才开始逐渐付诸实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时调整扶贫工作重点以实现对多数贫困人口的瞄准;二是调整扶贫资金效益到户的实现形式;三是不断完善扶贫考核和监管制度。

第四,坚持扶贫创新。

中国在过去30多年农村扶贫过程中,根据扶贫形势、贫困特点和国家发展战略,通过试验和创新不断完善和调整扶贫战略、治理结构和资金管理等,不断提高扶贫的有效性和用于扶贫资源利用的效率。

第五,坚持“政府领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运行体制。

中国的扶贫开发,一直是在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与社会的参与下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为主体进行的。政府领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运行体制,是中国扶贫开发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扶贫取得成功的基本制度保障。

将中国减贫的做法放到一般意义上来考察,其主要经验是:实行综合的减贫方式;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减贫中的作用;注重扶贫创新、不断改进扶贫方式。

3.中国减贫对全球的贡献

1978年以来,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按照2010年价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71464万人或者92.8%;同期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5.7%,降低了91.8个百分点

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1天1.9美元的贫困标准,1981年至2012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11亿或者55.1%,同期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到全球减少全部贫困人口的71.82%。

中国对全球人类发展指数在1990-2014年期间的提高所做的贡献为18.3%。由于中国的贡献,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提前了2年多达到了2014年的水平。中国使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比例在1990-2014年间多增加了4.23个百分点,贡献了1990-2014年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增量的45.6%;中国在提高人口期望寿命方面的努力,使全球平均的人口期望寿命多了1岁。

中国在减少全球贫困人口、改善包括安全饮水、居民健康水平在内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为人类福祉改善和全球人权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十三五”中国扶贫形势和战略

“十三五”期间,中国扶贫的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着脱贫任务重、宏观经济调整、气候变化和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好用的脱贫政策工具用于精准脱贫难度较大等方面的挑战。但是也有着有利的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将成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国家财力和可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可保证脱贫攻坚所需要的财政支持;供给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也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机会;30多年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扶贫计划、组织和实施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十三五”中国扶贫所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历史地位、国家发展战略和理念,报告认为中国“十三五”期间扶贫宜采用的战略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扶贫对象能力提高为中心,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扶贫合力,创新扶贫方式和体制、机制,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绿色减贫。

5. “十三五”中国扶贫的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实现现行标准下的扶贫对象脱贫,是中国“十三五”扶贫开发任务中的重中之重。由于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不同,需要根据致贫原因、扶贫对象及其所在区域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可用扶贫工具,因地因人制宜选择脱贫方式。

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缩小地区差异,是“十三五”中国脱贫攻坚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报告特别强调:“十三五”是中国发展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特殊时期,但并不是中国扶贫开发的终点。脱贫攻坚计划,既需要完成到2020年扶贫对象脱贫、贫困县摘帽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任务,同时也需要谋划未来,为2020年后的扶贫开发建立可持续的制度奠定有利的基础。

6.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

第一,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保持适度的宏观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需求的稳定增长,精密规划和调控好调结构和稳增长、稳就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第二,实行保障精准扶贫的财政、投资、金融、土地、人才和社会扶贫政策

第三,精准扶贫是扶贫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是中国扶贫开发思想和方式的重要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实施,需要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识别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扶贫和脱贫考核、激励机制,完善财政资金整合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完善金融扶贫、社会扶贫机制,完善贫困农户参与机制。

第四,实现精准脱贫战略目标,组织落实是关键中的关键。坚持和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完善和加强贫困村帮扶和脱贫的组织和能力建设;切实落实扶贫对象在脱贫中的主体作用。